在时代巨轮的运转下,学校教育会经历多方面的变革,但立德树人的任务始终未变。学校教育与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支撑学校变革的思想理应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投身义务教育这些年,我曾在乡村学校任教数年,也曾数次到各地区讲学支教,作为一名校长,我愈发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开展学校教育的核心指引,犹如船舶之舵,决定着学校教育驶向何方。为了办好学校教育,我在学校倡导“有梦、有才、有爱”的“三有教育”,在“珍重和滋养每一颗童心”的育人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理念当回应学生成长需求
在办学治校中,学校教育理念首先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我所倡导的“有梦、有才、有爱”的“三有教育”而言,其“珍重和滋养每一颗童心”这一育人理念,不仅强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照,更深层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走向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格魅力的现代人。
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从字面意义上看,“三有教育”指向有梦、有才、有爱三个方面,而从实际内核的角度而言,三有教育“珍重和滋养每一颗童心”的理念,重在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性,旨在通过个性化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这一育人理念有助于学校教育超越传统教育中对知识技能的单向关注,转向于对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体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完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学校教育有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始终把教育目光落到学生身上。尽管每个学生追求进步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其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承认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十分关键。教育者应重视学生自身内在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差异与价值,避免用成人社会的标准规训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发展,注重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同时,教育者应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助力学生在学习中成为观察者和支持者,通过个性化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让教育土壤更深远地滋养学生。滋养童心,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三有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和滋养每一颗童心”将学生成长视为目的而非手段,旨在助力学生保有鲜活生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身全面而深远的成长。一方面,滋养学生童心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等深层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发现用爱与信任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和被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体验中,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避免单一化的知识灌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天赋。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源于安全情感环境的缺失,因此,发展和构建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也需要保护学生的童心。然而,对学生童心的珍重并不是无边界的,而是要通过温和引导建立规则体系;滋养童心也并不等于鼓励盲目竞争,而是引导学生在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成长。
教育目标应服务人才未来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具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赖于学校教育目标的与时俱进。面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一些学生暴露出的志向缺位、能力断层、情感荒漠化等问题,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转化为小学阶段可落地的教育实践,是解决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重点。为此,我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基于“三有教育”育人体系的教育实践,其中“有梦、有才、有爱”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非简单的德育口号堆砌,而是基于儿童发展规律、社会转型需求与人类文明演进方向的系统性重构,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梦。梦是梦想,是理想,是志向。学校的教育目标要超越传统功利链条中的梦想指向,锚向并引导儿童思考“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学校要为学生立志创造条件,如通过榜样叙事的方式助力学生自我思考与重构,或者通过历史情境浸润的方式,设计生涯启蒙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回应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理想。
有才。才是才华,是能力,是本领。学生的才能不仅在于其能力的升级,更在于其能实现从基础的自理自立到高阶思维发展的多层面提升。对学生才能的培养涉及多层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增强和促进教学范式转型,从传统的“正确答案”到“真实问题”,从教师教学中的“单向传授”到“共创学习”,从单向度的“纸笔测试”到“表现性评价”,多维度立体化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
有爱。爱是付出,是奉献,是担当。学校需要将育人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在担当中体现大爱,学习做人,养仁者爱人之心,成为一个有爱的人;懂得做人的准则,孝亲敬长,热爱集体,与人为善,明礼诚信,包容理解,团结协作,保护自然,珍爱生命,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进行“有爱”教育时,学校既可以借助具身认知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增进互相理解,也可以借助冲突转化训练方式,引导学生用非暴力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教育内容需回归育人本质
当下,学校教育正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本位”,这是打破“育分不育人”困境的关键。要想突破这一困境,就需要将“怎么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细化、拆解,并切实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从课程优化到教学创新,从教师发展到校园建设,无一不与“怎么培养人”紧密相连。为了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学校要在实践探索中,立体化地搭建滋养学生的育人生态系统。
构建素养化课程体系。素养化课程体系是一种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能力、情感、精神等,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目的是通过反碎片化的知识统整、反标准化的个性化学习等方式,建构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从以往的“教什么”转向“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时,素养化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社会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课程结构涵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每类课程应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素养化课程体系的考核评价方式应包括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自评和互评等,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指导。
打造思维型生本课堂。思维型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和多样化互动的教学方式,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思维型生本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认知“脚手架”,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思维框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思维型生本课堂的具体实践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多样化互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开展发展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它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形成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旨在通过评价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以评价为抓手形成成长“导航仪”,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标准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加强学院式校本研训。学院式校本研训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培训模式。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目标是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院式校本研训不仅仅聚焦教师发展的单一层面,更多的是对教师发展的认知升维和实践革命,推动教师由教到研,提升专业能力。学院式校本研训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和总结反思等步骤。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形成良性互促,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形成浸润式校园文化。浸润式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人文景观、校规校纪、社团文化等多个方面,能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浸润式校园文化强调由传统的硬件设备到神经重塑。学校可以在仪式教育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促进自我与集体心智的转变与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浸润式校园文化的探索中,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进行指导型学校治理。指导型学校治理是一种关注学校发展全局,强调战略规划和指导的管理方式。它以自主办学为前提和先决条件,以多元共治为核心和根本路径,以依法治校为特质和基本要求,以监督问责为抓手和根本保障,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终极追求,型构学校发展新生态。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源和专业指导,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员工的素质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还应加强以数据赋能学校治理的探索,通过搭建弹性组织架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校的转型与发展。
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紧密相依,学校教育思想需深深扎根于学生实际,才能指导学校发展。当一所学校以珍重和滋养童心的教育理念、目标与内容去育人,才能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责任编辑:李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